個人簡介
哈羅德·品特,CH,CBE(英語: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英國劇作家及劇場導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劇、廣播、電視及電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經常被人們歸入荒誕派戲劇。他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品特出生於倫敦哈克尼區一個猶太工人家庭,曾就讀於當地學校,並短暫於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就讀。年輕時,品特曾出版其詩作;並以藝名「大衛·巴倫」 (David Baron) 作登台演出。他的首部劇本《一間房子》 (The Room),於1957年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生演出。1958年品特完成《生日派對》(The Birthday Party)一劇,儘管《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演藝評論家 Harold Hobson給該劇不錯的評價,但公眾反應不佳。不過隨著1960年《看門人》(The Caretaker)一劇的成功,讓品特聲名大噪後,《生日派對》再次受人關注。這些劇的情節往往把一些無傷大雅的情況,逐漸變壞成荒誕的局面,劇中人物的行為有時令觀眾、甚至劇中其他角色費解。於是這兩部劇作,連同其他如《回鄉》(The Homecoming)等早期作品,有時被稱為「威脅喜劇」,歸入荒誕派戲劇,品特本人也於早期就深受荒誕派戲劇代表人物塞繆爾·貝克特的影響,後來兩人更成為深交。品特於1966年獲司令勳章。品特於1970年代起有更多機會導演,於1973年他成為國立皇家劇院的副導演。他後期的劇作都比較短,題材也比較政治化,往往在諷諭強權壓迫。品特也於該時期開始對政治直言不諱,明顯地採取左翼立場。他繼續把侵犯人權及強權壓迫等議題放在公眾視線上。品特常寄函於英國《衛報》及《獨立報》等報章。於1985年品特跟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造訪土耳其,並與許多政治壓迫的受害者見面。在美國大使館一項向米勒致敬的活動中,品特並沒有跟其他客人寒暄,反而談論被壓迫者的生殖器官遭受電擊的場面,結果被趕出館外。米勒也隨同他一起離場,以示支持。品特於土耳其所見到的迫害,及對庫爾德語的抑制,成為了1988年劇作 《山脈語言》(Mountain Language)的靈感。1999年品特對北約參加科索沃戰爭大表不滿。他也公開反對美國攻擊阿富汗及2003年的美伊戰爭。2002年他獲得名譽勳位(此前他曾拒絕爵士頭銜)。他是RESPECT聯盟的支持者。於2005年他宣布將退出劇壇,投身政治活動。2005年10月,瑞典文學院宣布品特為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頒獎理由是:「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壓迫的封閉房間。」12月7日,品特因病住院不能親自到斯德哥爾摩發表獲獎演說。但是他在事先錄製的講話中,嚴厲抨擊了英國和美國的外交政策,還說布希和布萊爾應該就入侵伊拉克接受國際法庭的審訊。品特的首部電影劇本 The Servant 寫於1962年。其後他也為 The Go-Between 以及法國中尉的女人等電影編寫劇本。他也為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寫出電影劇本,不過該劇從未拍成電影。他有數部舞台劇作也被搬上大銀幕:如《看門人》(The Caretaker,1963年)、《生日晚會》(The Birthday Party,1968年)、《回鄉》(The Homecoming,1973年)及《背叛》(Betrayal,1983年)。1977年,品特因為移情別戀,與妻子離異,惹來不少緋聞。他於1978年寫成的劇作《背叛》(Betrayal)有時被看成這段新戀情的描繪,但其實是根據他早年與一位電視女主持人的七年愛情而寫。他也因為劇場導演彼得·霍爾(英語:Peter Hall (theatre director))1983年出版的日記裡經常把品特寫成醉漢而鬧翻,不過兩人後來修好。品特熱愛板球,是 Gaieties Cricket Club 的主席;他同時也是國家世俗協會的榮譽準會員。品特在2008年平安夜逝世,他的第二任妻子在12月25日對外宣布,享壽78歲的他已經因癌症過世。使用「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搜尋,至2011-04-19為止,以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幾篇論文:1901年:普呂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爾、埃切加賴 |
1905年:顯克微支 |
1906年:卡爾杜齊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鏗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澤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爾 |
1915年:羅曼羅蘭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蓋勒魯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漢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貝納文特 |
1923年:葉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蕭伯納1926年:黛萊達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溫塞特 |
1929年:托馬斯·曼 |
1930年:劉易斯 |
1931年:卡爾費爾特 |
1932年:高爾斯華綏 |
1933年:蒲寧 |
1934年:皮蘭德婁 |
1936年:奧尼爾 |
1937年:馬丁·杜·加爾 |
1938年:賽珍珠 |
1939年:西蘭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爾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紀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納 |
1950年:羅素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亞克 |
1953年:邱吉爾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內斯 |
1956年:希梅內斯 |
1957年:加繆 |
1958年:帕斯捷爾奈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聖瓊·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薩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農、薩克斯 |
1967年:阿斯圖里亞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貝克特 |
1970年:索忍尼辛 |
1971年:聶魯達 |
1972年:伯爾 |
1973年:懷特 |
1974年:雍松、馬丁松 |
1975年:蒙塔萊1976年:貝婁 |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內蒂 |
1982年:馬奎斯 |
1983年:戈爾丁 |
1984年:塞弗爾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羅茨基 |
1988年:馬哈富茲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爾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絲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薩拉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2001年:奈波爾 |
2002年:凱爾泰斯 |
2003年:庫切 |
2004年:耶利內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萊辛 |
2008年:勒克萊齊奧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薩 |
2011年:特朗斯特羅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羅 |
2014年:莫迪亞諾 |
2015年:亞歷塞維奇 |
2016年:狄倫 |
2017年:石黑一雄
影視作品

巫山夢

一段情

看門人

諜海群英會

僕人

最後大亨

法國中尉的女人

非常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