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最佳原著劇本1966年 《大地兒女》1968年 《龍門客棧》
最佳導演1979年 《山中傳奇》
最佳美術指導1979年 《山中傳奇》
最佳服裝設計1983年 《天下第一》胡金銓(英語:King Hu,1932年4月29日-1997年1月14日),港台武俠電影導演,出生於北京,籍貫河北永年。他是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人物,將中國傳統的戲曲元素納入電影之中,開創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是中國最早具有世界性聲譽的導演之一。胡金銓出生於北京的書香門第,其祖父為清末山西巡撫胡景桂。後前往河北省井陘煤礦坑,在那就讀幼稚園,七七事變後返回北京。初中、高中就讀北平匯文中學。1950年,胡金銓隻身離開北京前往香港,原本想留學美國,並已經拿到了入學申請書,但由於國共內戰無法成行。胡金銓又想報考香港的理工院校,但不被獲准,由於未帶生活費來港,從而轉向就業,入嘉華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校對,與宋存壽同事,但因脾氣倔強遭解僱。之後前往某廣告公司任廣告畫師,繪電影廣告。後由蔣光超介紹,轉入費穆主持之龍馬電影公司擔任廣告、海報、布景等工作,但因不懂電影工作半個月後又被解僱。在繪製電影海報、廣告期間,胡金銓同時兼任家庭教師,學生沈家樂的父親沈天蔭看到其繪製的海報後頗為賞識,胡金銓從而進入長城製片公司美工科擔任陳設,萬古蟾為其主任,胡金銓與李翰祥兩人結識。在此期間,胡金銓為《一板之隔》和《一家春》等電影擔任了道具工作。1953年,胡金銓與宋存壽、蔣光超、李翰祥等七人結為異姓兄弟,號為「七大閒」,其中胡金銓與李翰祥關係最為密切。胡金銓由長城電影公司轉到永華影業公司後,由李翰祥推薦,胡金銓在嚴俊導演的《吃耳光的人》《笑聲淚痕》中擔任主要演員,開始從事演員工作,同時兼職做廣播員,並在「美國之音」中結識了鄒文懷,在此期間,胡金銓還將自己的汽車借給鄒文懷和李翰祥,幫助他們結婚。1958年,經李翰祥介紹入邵氏公司任演員,後兼任編劇及助導。1963年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導演)中名義上任副導演,實際上是分擔李翰祥的導演工作。1964年編導《玉堂春》,這是他在李翰祥策劃下第一次做執行導演之作,是部黃梅調古裝喜劇。1965年正式獨立執導抗戰片《大地兒女》,卻迫於邵氏上層壓力大幅刪改劇情。1966年導演《大醉俠》,不僅奠定後來的作品風格,亦影響中國武俠片甚深。翌年離開邵氏公司,赴臺籌組聯邦公司事業部。1967年在臺執導《龍門客棧》,票房極佳,使他能夠開拍雄心更大的《俠女》。《俠女》製作歷時三年,直至1971年方完成,並分成上下兩部放映。1975年《俠女》獲得第二十八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一躍成為國際知名導演。同年攝製《忠烈圖》,企圖追求較前此武俠作品更高的意境。1977年胡金銓赴韓拍攝《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兩片,終以《山中傳奇》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美術設計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除富於禪意的古裝片之外,胡金銓也曾於1981年嘗試拍攝時裝喜劇《終身大事》。1992年獲香港導演協會頒贈終身榮譽大獎。長年籌拍《華工血淚史》,原訂1997年7月開鏡,卻在該年1月因心導管擴張手術失敗逝世,享年六十五歲。《大醉俠》是胡金銓早期電影的代表作,也是華語電影中最早使用武術指導的電影,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香港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之作,與張徹、楚原等人一道改寫了當時的武俠片風格。1971年,胡金銓拍攝出了《俠女》,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獲得了最高技術委員會獎,使其本人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胡金銓注重電影中的藝術性,其電影中借鑑了許多傳統戲曲中的元素,尤其是其電影配樂中所用京劇的鑼點聲尤為人所稱道。胡金銓在明史上頗有研究,所拍武俠電影時代也多集中在明朝,其電影中許多服裝、房屋等道具的設計細節都經過其仔細的考究。在業界,胡金銓以認真著稱,在拍攝《俠女》的過程中花費上千萬台幣耗時九個月製作古街道,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也往往為了等合適的天氣而耗費大量時間。胡金銓的電影被許多電影人推崇,李安、徐克、許鞍華、侯孝賢等導演都受其影響,與其多次合作的徐楓、上官靈鳳、鄭佩佩、白鷹、石雋等演員也多受其提攜。胡金銓其祖父為山西巡撫胡景桂。父親胡源深,字海青,曾留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學習煤礦專業,在井陘煤礦工作過,後被關入熱河勞改營,在20世紀50年代去世。
影視作品

斷腸人在天涯

先知曾經來過

喜怒哀樂

迎春閣之風波

大醉俠

空山靈雨

龍門客棧

山中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