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魏海敏(1957年-),本名魏敏,台灣著名京劇女演員,是京劇梅派傳人之一,現任國立國光劇團當家青衣。擁有個頭、扮相、嗓音等各種京劇演員優質條件,許多人形容魏海敏是天生「祖師爺賞飯吃」的好角兒。幼年進中華民國海軍海光劇隊附設海光劇藝實驗學校學習京劇表演藝術,工旦行。先跟梅蘭芳的女弟子秦慧芬學京劇梅派表演藝術,1991年拜師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在2008年挑戰梅、程、荀、張四大名旦演出方式向大師致敬。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曾獲得中華民國的國家文藝獎及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中國大陸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等獎項。魏海敏從小生在鶯歌正義新村,9歲因父親的工作而遷居至嘉義文化新村。父親魏寧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原為軍人,1949年攜妻隨國民政府來台,有兩個姐姐,與魏海敏分別相差8歲、6歲。原為軍人的父親升遷不順利、選擇退伍,開始到處打零工維持一家生計,因此魏海敏從小家境並不富裕。在她2歲時父母離異,由父親獨自扶養魏家三姊妹,魏海敏曾在彰化的育幼院生活過一段時間,讓魏海敏具備了沉穩獨立的個性。9歲開始魏父在嘉義聯華公司擔任駐廠廠長,舉家遷移至嘉義文化新村,因穩定的工作,讓魏家開始度過安穩的生活。魏海敏走上京劇之路的推手就是她的父親,魏父是京劇戲迷,回家拉二胡教三姊妹唱戲。魏海敏學會的第一段戲,就是由父親教的「起解」。 魏父在魏海敏進入海光劇校後,15歲時,因肺癌過世。10歲時,魏父看見「小海光,招收學生」的廣告便詢問魏海敏考海光劇校意願,魏海敏覺得只要進了劇校,能每天唱歌跳舞又不用考試,而決定去左營應試。魏海敏從小能歌善舞,應試時得到主考官-王質彬老師的讚許,順利地考進海光劇校正式開始學習京劇,並且依照學校慣例在名字中間加入「海」字,從此名字從魏敏變成了魏海敏。在小海光學戲時,受到不少老師啟蒙。在王質彬老師的建議下,分科時進入旦角組,在小海光第一次推出的戲《岳家莊》中擔任岳夫人一角。之後被調去刀馬旦組跟劉復雯(嘉凌)老師學刀馬旦,在1971年左營中山堂第一次挑大樑出演《穆柯寨》的女主角穆桂英,在刀馬旦組一年扎實的打下了基礎,之後才重回青衣組學戲。當時旦角專科老師周銘新刻意栽培她「青衣」路線,劉玉麟、李鳳翔與擅長梅派青衣的秦慧芬等都是魏海敏的京劇啟蒙老師。魏海敏在小海光坐科兩年後即上場跑龍套,13歲已能獨挑大樑,演出訊息經常見報,當大海光需要旦角時,魏海敏也經常被挑選與資深演員配戲,支援演出。1982年,魏海敏因為懷第二胎在香港待產,觀賞了梅派梅葆玖、荀派童芷苓等人的演出,又和梅派票友包幼蝶習戲半年。從學戲、觀戲的經驗中,魏海敏認為梅派的表演精緻而細膩,是她所追求的目標,於是透過引薦,1991年6月20日於北京前門飯店正式向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拜師學習,成為梅葆玖第一位弟子,亦為首位前往大陸拜師之台灣京劇演員。拜入梅門後,魏海敏專研梅派戲,於1993年開始在北京辦專場,演出「霸王別姬」、「三堂會審」、「穆桂英掛帥」等戲;1994年為慶祝梅蘭芳誕辰一百周年,梅葆玖將梅蘭芳1926年的創作「太真外傳」刪節後搬上舞台,並與魏海敏共同分演。1996年以「貴妃醉酒」和「宇宙鋒」這兩齣戲,得到梅花獎的殊榮。魏海敏其後來在表演神韻,以及新編戲曲的詮釋中,都受到梅派創始人梅蘭芳的重大影響。1980年代,隨著資深第一代台灣培育傑出的京劇人才因生涯規劃離開京劇舞台,年輕一代的觀眾因為時代改變逐漸不再熱衷欣賞京劇,台灣的京劇遇到觀眾老化的問題,許多京劇藝術家力求轉型,吸引新觀眾。1986年,吳興國創立當代傳奇劇場,以京劇的唱念做打為基礎,演出一系列西方文學經典,發展出新型態的京劇演出方式。創團作品《慾望城國》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馬克白》,即邀請甫從國立藝專戲劇科國劇組畢業的魏海敏演出馬克白夫人,魏海敏開始演出有別於京劇傳統戲的戲曲創新之路。《慾望城國》改編英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將劇情轉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薊國,以京劇的形式演出。魏海敏飾演劇中的敖叔征夫人(即原著角色中的馬克白夫人)。敖叔征夫人角色性格狂顛,有別於傳統青衣的婉約含蓄,加上不同於傳統京劇的突破表演,在首演後獲得看法兩極的熱烈討論。《慾望城國》隨後更巡演國際,1990年遠赴莎士比亞故鄉演出,在英國獲得高評價,1998 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2005年於美國演出。魏海敏提到《慾望城國》曾表示:「我的戲劇生涯從模仿到創新的重要道路。」。巡迴演出十多年,從最初對於馬克白夫人有別青衣角色的掙扎到創新角色備受肯定,《慾望城國》開啟了魏海敏創作角色的挑戰,並陸續與當代傳奇劇場合作演出創新京劇:於1990年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王子復仇記》 飾演母后喬特魯、1992年演出《無限江山》、1993年演出改編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樓蘭女》、1995年演出《 奧瑞斯提亞》 飾演克萊頓皇后,2016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將演出改編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的《仲夏夜之夢》;持續挑戰新編京劇的創新角色。1995 年國防部因應時代潮流,裁撤「陸光、海光、大鵬」等三軍劇隊,海光國劇隊併入國光劇團,魏海敏與許多通過嚴格甄選的京劇藝術工作者加入國光劇團,致力延續京劇藝術與教育推廣使命。由於當時台灣本土意識受到熱烈討論,國光劇團作為一個國家支持的劇團,面臨鄉土題材的考驗,推出台灣三部曲《媽祖》、《鄭成功與台灣》及《廖添丁》。1998 年魏海敏演出台灣民間信仰媽祖一角。2002年,王安祈出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於2003年推出荀派童芷苓晚年重要新編作品《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由梅派青衣魏海敏演出,不同流派的結合與魏海敏的演出受到觀眾喜愛。隨後推出《金鎖記》《艷后和她的小丑們》,「伶人三部曲」《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十八羅漢圖》《孝莊與多爾袞》等一系列新編戲。其中魏海敏主演《金鎖記》,演活了渴望情感的曹七巧,成為魏海敏另一個藝術巔峰作品。教學示範講座主題地點出版品其他共同獻演名劇《四郎探母》,募款和售票所得合計新台幣3,034,351元,此筆款項捐予『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專款專用於八八水災受災戶。重新詮釋曲曲耳熟能詳的旋律, 北中南共計3場。以中國四大美人為主題,中西樂融合跨界演出。1975年,影視圈流行武俠片,魏海敏成為影視公司爭相簽約的新人之一。當時主持過台視《國劇介紹》的節目、出演過勾峰導演的《週三劇場》,也與衛子雲合演過兩部電影,但對於電視電影的作業方式無法適應,覺得自己只屬於舞台,從此開始婉拒影視圈的邀約。1976年,從海光劇校畢業後,便進入海光劇隊實習;之後在1978年得到中國文藝協會最佳演員獎。
1987年3月2日起,主持臺灣電視公司公共服務節目《傳家寶典》,每集長度3分鐘,每集介紹一則名賢修身或治事格言。
影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