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賈法爾·帕納希(波斯語:جعفر پناهی,1960年7月11日-),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和剪接師。他是伊朗電影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畢業於德黑蘭的影視學院,曾擔任電影大師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的助理導演。1995年他執導的首部作品《白氣球》為他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199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誰能帶我回家》為他贏得了盧卡諾影展金豹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他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圓圈》描寫伊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收穫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費比西影評人獎。2003年的《血染的黃金》贏得坎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大獎。2006年作品《花樣足球少女》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2015年作品《計程人生》贏得第65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由於他對女性和社會議題的關注,讓他走出了與其他伊朗導演通俗路線不同的風格。由於他拍攝的多部影片被伊朗政府禁止上映,使得他和當局的矛盾越來越多。他在伊朗綠色革命中支持改革派領袖穆薩維。他曾參加過在示威中遇害的伊朗16歲少女 Neda Agha Soltan 的葬禮,並在之後遭到短暫拘留。2010年3月1日,他與其他一些朋友一起被捕關押在伊文(Evin)監獄中;同年12月20日,他被以「危害國家安全」、「實施反對伊斯蘭共和國的宣傳」的罪名獲刑六年,20年以內禁止製作或拍攝電影、編寫劇本、接受任何媒體訪問以及離開國境。對於他的這項判決得到了許多人權組織、歐美國家的政府、伊朗和各國電影人的反對和批評。2011年10月15日,德黑蘭法院判定將帕納希軟禁,他被允許在國內自由移動,但被禁止出境。2012年10月26日,帕納希與伊朗女性人權律師納斯林·索托德被歐洲議會授予薩哈羅夫獎,以表彰兩人對抗壓迫政權的勇氣,歐盟外長凱薩琳·艾什頓也呼籲伊朗政府遵守它所簽定的各種國際條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2013年8月,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釋放了幾名知名的政治犯,包括和帕納希同樣獲得薩哈羅夫獎的伊朗女性人權律師納斯林·索托德。他曾擔任過許多電影節的評委:
影視作品

這裡沒有熊

三張面孔

橄欖樹下的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