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家良(英語:Lau Kar Leung,1937年10月6日-2013年6月25日),原籍廣東新會,在廣州長大,為香港邵氏電影公司著名武打明星及導演,榮獲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以表揚他將武術電影發揚光大,貢獻良多。2013年6月25日,劉家良因為血癌而病逝於沙田仁安醫院。其父劉湛為黃飛鴻之徒孫。
劉家良與第二任妻子翁靜晶育有兩女,長女劉萬儀(Jeanne)曾就讀沙田學院(國際學校),又參與過亞洲電視劇集《殭屍道長II》的演出,現時於劍橋大學修讀法律,次女劉幸儀(Rosemary)曾在香港國際學校就學。劉家良出身武術世家,父親劉湛是黃飛鴻的再傳弟子,也是早期粵語電影黃飛鴻系列中著名的武師、武術指導、演員。劉家良九歲開始隨父親學武,得其真傳。後對中國各門派武術均有鑽研,領悟力強,因而武學淵博。1950年,隨父進入電影界,開始是從臨時演員及龍虎武師做起,參與的第一部影片是《關東小俠》。演過數以百計的電影,僅黃飛鴻系列就演了幾十部,重要的有《黃飛鴻花地搶炮》、《黃飛鴻怒吞十二獅》、《黃飛鴻龍舟奪錦》等片。1963年,他與唐佳合作,在《南龍北鳳》一片中初當武術指導。成名作是於1965年由長城公司製作的《雲海玉弓緣》,其表現十分出色。隨後與唐佳一同被邵氏公司聘為武術指導,首先參與徐增宏的《江湖奇俠》與《琴劍恩仇》,繼與張徹合作《邊城三俠》、《金燕子》等。自此便和唐佳一起長期擔任張徹影片的武術指導,出色影片有《馬永貞》、《仇連環》、《洪拳與詠春》、《少林五祖》、《洪拳小子》等。1974年,他與張徹合作在《方世玉與洪熙官》一片中展開正宗國術的路線。但在同年,離開張徹。1975年,劉家良在邵氏公司正式當導演,開拍《神打》,獲得成功,不僅使他的導演地位穩固,而且使其他的武術指導紛紛仿效。劉家良堅持李小龍之後的正宗國術/真實武打的路子,強烈地表現出華南文化與傳統的根,更是他人難以取代。劉家良是第一位由武術指導升任導演者,他的電影大都成功,而又與眾不同。因為劉家良的作品,都能使武術與情節化為一體。像《洪熙官》的夫婦洞房、父子鬥法等妙趣,都能以武術來表現,該片還觸及較深奧的氣功和打(點)穴。《少林三十六房》最出色處是很有電影趣味地詳述全面的基本練功程序,以眼、耳、頭、手、腳而至十八般武藝。《爛頭何》則不重實技,而進行各式表演性武打的實驗,包括試招、搏殺、突襲,以武打動作來表現喜怒哀樂及人生種種情態。在這些影片中,有兩部是關於黃飛鴻的影片,是顛覆了傳統師徒心理結構。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由關德興主演的80多部黃飛鴻影片,黃飛鴻成為「師傅」的代表,一位處於力量顛峰的成熟男子。而劉家良的第一部關於黃飛鴻影片──《陸阿采與黃飛鴻》,則打破這種傳統的觀念。他使黃飛鴻從師父變成弟子,而且必須在這種師徒關係中力求上進,以習得武功。這部影片影響兩年後,由袁和平所拍的《醉拳》,由成龍飾演放縱鬧事的少年黃飛鴻。在內容方面,劉家良著重中國武術的歷史與家族傳統,探討父子,尤其是師徒關係及其心理觀念,有相當獨到的表現,從而引人注目。自1975年起,劉家良導演了19部功夫片,被公認是香港武俠電影發展史上一位影響重大的人物。自1960年代中的「新派武俠」,以至1970年代的正宗少林拳術和功夫喜劇,他都是處於影響潮流的地位。在香港的武俠片導演裡,他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被公認為是真正懂得中國武術且影片深具傳統武德精神及家族觀念的導演。劉家良因患血癌於2013年6月25日十時在香港沙田仁安醫院病逝,享壽七十五歲。根據醫院公布,劉家良是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惠英紅憑本片榮獲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片中惠英紅飾演的角色、是一個由外國回來的武術高手,但她的武功習合中西武術,並非中國武術界所認同的武學正宗,這個角色的塑造設計,被一些影迷認為影射李小龍。∗片中劉家良與洪金寶的棍戰,被一些影迷推崇為棍戰經典。∗香港演藝圈在1991年為華南水災而拍攝的賑災電影。1996 石堅 2002 王天林1997 張徹 2003 胡楓1998 盧敦 2004 謝賢1999 胡鵬 2005 劉家良2000 鮑方 2006 余慕雲2001 曹達華 2007 狄龍註:2005年(第十屆)以前,本獎名稱為「終身成就獎」。2007年(第十二屆),香港影評人協會宣布暫停舉辦金紫荊獎。
影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