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f Hitler-人物近照

Adolf HitlerAdolf Hitler

生日
職業
演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網路公開資訊,如有錯誤請使用回報功能

觀看最新影視作品

個人簡介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納粹德國元首。其於1939年9月發動波蘭戰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並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發動者之一。證據顯示希特勒知曉並下達了對猶太人的屠殺命令。根據阿道夫·艾希曼、海因里希·希姆萊和約瑟夫·戈培爾等人的陳述,希特勒本人策劃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希特勒本人的陳述也顯示了他打算屠光猶太人的意圖。希特勒生於時屬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地區,在林茨長大。1913年他遷往德國,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德國陸軍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並於1921年成為納粹黨領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政變,試圖奪取權力,但最終失敗並被監禁。在監禁期間希特勒撰寫了其自傳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冊。1924年被釋放後,希特勒對凡爾賽條約進行批判,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反共主義,以其個人魅力、演說才能及政治宣傳獲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同時他頻繁宣稱國際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為猶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陰謀。1933年納粹黨成為威瑪共和國國會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此後其執政聯盟再次在選舉中獲勝,並在國會中通過《授權法》,逐漸將威瑪共和國轉變為一黨專制、納粹、極權及獨裁統治的納粹德國。希特勒藉口抵禦一戰後由英國和法國主導的不公國際秩序,試圖將猶太人從德國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當政的前六年內,德國迅速自大蕭條中復甦,打破一戰後歐洲各國對其作出的各種限制,吞併數個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國領土,由此獲得了大多數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希特勒試圖為德意志民族獲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別「生存空間」,在外交上主張施行侵略與吞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的首要原因。他領導大規模武裝擴軍,並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至1941年年末,德國及其歐洲軸心國盟友已侵略占領歐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區。後來與蘇聯戰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國的加入導致德國由攻轉守,並屢遭戰略失敗。在戰爭尾聲階段,1945年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與其長期女友伊娃·布勞恩成婚。在他們成婚兩日後(1945年4月30日),為避免被即將占領柏林的蘇聯紅軍俘獲,希特勒與布勞恩自殺身亡,其屍體被下屬焚毀並被蘇聯紅軍找到。在希特勒和其種族主義政治形態領導之下,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包括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內的被視為劣等或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希特勒和納粹政權亦在戰爭期間屠殺了近1,930萬平民和戰俘。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軍事行動還造成了2930萬軍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數量為人類戰爭史上最高,使二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死亡數量最高的戰爭。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私生子,因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之姓史克爾格魯伯(Schicklgruber)為姓。阿洛伊斯在出身上其父不詳,從而造成日後的許多爭議。如納粹黨律師漢斯·法郎克調查了希特勒姪兒的威脅信與回憶錄,宣稱其中有未公開的書信提到Schicklgruber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一猶太家庭所僱傭的情況,而那個家庭中的19歲孩子就是阿洛伊斯·希特勒。但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勒明顯擁有雅利安人種的完整血統。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被廣泛地信服,但在1990年代,歷史學者提出質疑。曾寫過希特勒傳記的歷史學家Ian Kershaw駁斥了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日後重返該城。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勒改其繼父之姓Hiedler,可被拼為Hiedler、Hüttler、Huettler及Hitler,此姓名有可能被政府職員統一調整為Hitler。姓之由來為住於小房屋的人。2010年,比利時一間雜誌社記者穆爾德斯(Jean Paul Mulders)與歷史學家維莫倫(Marc Vermeeren),將希特勒現存親戚的唾液送交實驗室,進行DNA分析。唾液DNA分析結果發現,其中含有一種北非黑人與猶太人才帶有的特殊基因,而早在1930年代也有傳聞希特勒是猶太人與女傭的私生子。根據後人對此深入研究發現,純屬異聞不可盡信。但穆爾德斯(Jean Paul Mulders)與歷史學家維莫倫(Marc Vermeeren)並無完整調查該親戚的家人是否是後來與猶太人生子所成,所以該說法也倍受質疑。希特勒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公務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由於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產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雖然他曾學習過繪畫,但在中學時期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尤其是法語,在他的所有學科中,只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畢業就退學了。他的父親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於胸膜出血。緊接著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乳癌。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他搬到維也納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錄取。不得不流浪到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地、扛行李。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的徵兵,他不想與他視為低等的猶太人、斯拉夫人一起軍中服役。他逃到慕尼黑,但也因為沒有職業,沒有靠山,身沒一技,前途暗淡,從而從軍(以營為家)或只想為自己的德意志帝國服役不定。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思想的書籍,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於這種思想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奧地利政府在戰爭爆發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國參軍,希特勒返回奧匈帝國後故意裝病沒通過體檢,之後返回巴伐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自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曾與他在一個部隊的士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希特勒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大腿或腹股溝受了傷(一名曾參與此戰役的德國醫護兵詹柏(Johan Jambor)向一位名叫波拉(Franciszek Pawlar)的神父指出他因此意外失去一粒睪丸)在1917年3月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5日,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戰後,由於德國陸軍一方面要避免共產思想在軍隊中蔓延,一方面又對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各種新政黨頗有興趣,於是成立了一個調查局。當時希特勒是德國軍隊中的一名下士,希特勒因為這個調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應徵並獲得錄用。1919年9月12日,被調查局派去監視德國工人黨在一間名叫「Sterneckerbräu」酒館的集會。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會議的時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德國工人黨領袖安東·德萊克斯勒對此演說印象深刻並邀請了希特勒入黨。希特勒本來要自己成立政黨,但希特勒考慮後,離開了軍隊,並接受德國工人黨的邀請在同年九月份入黨。在他入黨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編號和證件。到了1920年第一次給黨員編號的時候,按照姓名字母順序,希特勒拿到編號555的黨員證。事實上為了讓大家以為黨員多,他們是從501開始編號的。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1921年,他正式出任黨魁,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並僱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納粹衝鋒隊。在慕尼黑大學,他對被遣返戰俘的演說,其演說才能讓教授與戰俘們同樣地留下深刻印象。希特勒獲得更多支持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義大利法西斯黨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炮製出征柏林。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馮·卡爾(Gustav Ritter von Kahr)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持,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勒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與衝鋒隊突襲了由馮·卡爾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主辦的公眾會議,希特勒宣布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一新政府並以槍要脅馮·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共同摧毀柏林當局。馮卡爾撤回他的支持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勒。隔日,希特勒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希特勒逃離至恩斯特·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自殺,但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勒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勒獲得假釋並在12月20日出獄。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勒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在蘭茲堡監獄的時間,希特勒以口述而其副手魯道夫·赫斯手寫完成了《我的奮鬥》[註 2]上篇。其後則向一神秘組織Thule Society成員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口述完成自傳及其思想闡述。該書分別在1925年及1926年出版各一冊,至1934年的銷售量為24萬本,而至二戰結束,約有千萬本被售出或發出。希特勒花了幾年躲避自該書版稅而來的稅金,共欠約405500馬克(約今日六百萬歐元)。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其逃稅之追討被擱置。《我的奮鬥》著作權被巴伐利亞自由邦主張擁有至2015年12月31日。該書在現今德國的出版僅限於學術研究與已加註評論版本。自希特勒釋放以來,在德國的政經情形已有了改善,阻礙了希特勒煸動暴動奪權的機會。即使啤酒館暴動讓希特勒受到舉國的關注,但納粹黨的主要根據地仍一直在慕尼黑。納粹黨及其他相關組織因啤酒館暴動的關係在巴伐利亞邦被禁止,希特勒以日後只用合法手段取得政治權力說服巴伐利亞總理Heinrich Held解除對納粹黨的禁令。雖然禁令在1925年2月16日被解除,因為希特勒激動的演說卻對公共演講有了新的禁令,自希特勒公開演講被禁後,他任命了1924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格里哥·斯特拉瑟為黨的組織機構部長(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授權他在德國北部組織新的黨部,其弟奧托·斯特拉瑟及約瑟夫·戈培爾的加入,主導另一條路線,在黨綱內強調社會主義元素,這使得Arbeitsgemeinschaft der Gauleiter Nord-West成為黨內的反對派,影響希特勒威信,但1926年的巴姆堡會議(英語:Bamberg Conference)中被希特勒鬥垮,在此之中,戈培爾加入希特勒的一方。
在此次黨內危機之後,希特勒更加集中黨的權力於己身,並確立了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為黨的基本原則。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大選,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逐出教會,教宗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及其主要大黨中央黨決裂。他後來上台即取締天主教,統一德國教會,為此贏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國的宗教思想,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1930年,德國在經濟大恐慌中遭受致命打擊,這一年也是希特勒的政治生命轉折點。同年選舉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在由12席,至1930年9月大選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在獲得了國會前所未有的支持下,1932年希特勒打算參選總統。同年1月27日的杜塞道夫,希特勒在工業家俱樂部的演講獲得德國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工業家廣泛的支持。雖然希特勒自1913年離開奧地利,但他至今仍未是德國公民,也因此無法參選。同年2月,有納粹黨參與的布朗斯威克邦政府任命希特勒為非主要的行政官員並因此在1932年2月25日取得布朗斯威克邦的公民權,在之後幾天,其它邦也給予他公民權,如此一來便自動擁有了德國公民權並能讓他參選總統。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雖然競選失敗,但其實他仍有其它替代路線可以獲得政治權力。1932年6月,總統興登堡任命保守右派的帕彭為新一任總理,但帕彭在國會僅獲得德國國家人民黨的支持,而在1932年7月的德國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230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帕彭知道內閣繼續執政必須得到納粹黨的支持,因而企圖說服希特勒答應接受副總理此職位,希特勒認為自己適合總理一職,但遭到興登堡的拒絕。而後對帕彭內閣的不信任案獲得84%國會議員的支持。11月國會重新選舉,納粹黨流失了部份選票但仍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帕彭建議興登堡解散國會無限期推遲國會選舉,起初興登堡答應了他,但之後失去施萊謝爾與軍方的支持,於是興登堡改由施萊謝爾接任總理。施萊謝爾想利用格里哥·斯特拉瑟來分裂納粹黨,但並不成功。隨後,施萊謝爾又遭逢倒閣危機,建議興登堡動用緊急命令以解散國會、推遲國會選舉,但興登堡並沒答應。帕彭為了向政敵施萊謝爾報仇,而與右翼國家人民黨黨魁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亞爾馬·沙赫特和福茲·梯森等德國企業家共同籌劃一個陰謀,他們經濟上資助了負荷龐大選舉花費瀕臨破產邊緣的納粹黨,企業家積極向興登堡說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最後興登堡同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由納粹黨與國家人民黨共組聯合內閣。帕彭為副總理、胡根貝格為經濟部長,威廉·弗利克為內政部長及戈林為不管部部長等。1933年1月30日在興登堡總統辦公室,希特勒以簡單的儀式宣誓成為德國總理。雖然希特勒成為總理,但納粹黨在國會裏並不是絕對多數,並且受到左翼反對黨的阻擾,於是希特勒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選舉預定在1933年3月初。但在2月27日,國會大廈被縱火,一名荷蘭共產黨人被發現在大樓中,這場火也被渲染為國會的第二大黨共產黨(也是納粹黨的主要政敵)所為。隔日,國會火災命令通過,德國基本人權被限定,根據該命令規定,共產黨領袖被逮捕,動員衝鋒隊將全國所有共產黨黨部占領並禁止了共產黨員參加3月初的國會選舉,納粹黨使用武裝部隊的暴力、反共情結以及利用國家機器作宣傳贏得了44%的席位(國會議席依得票比例分配),聯合德國國家人民黨成為國會裡絕對多數。希特勒在3月15日選舉後的內閣會議中提出授權法案(可使內閣獲得法律上允許的四年權力)的概想,納粹黨想利用授權法案取得完全的政治權力而不用必須擁有國會的絕對多數且不須與執政聯盟中的其它黨談條件。希特勒無法控制衝鋒隊在街頭的暴力——這影響了希特勒的權力,故欲除去衝鋒隊及其領導者恩斯特·羅姆。他還想挑起國防軍高層對衝鋒隊的害怕及厭惡,特別是在羅姆企圖把國防軍納入其領導的衝鋒隊之下之後。最後,希特勒的清算,以消除攻擊其政權的政敵,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在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進行清算,期間至少有85人死於清算,雖然最後的死亡人數已達幾百個。超過一千的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蓋世太保,此次行動使國防軍加強並鞏固對希特勒的支持。1934年8月2日,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緊接著並未舉辦總統選舉,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內閣通過一項宣布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該權力轉授予總理的法案,使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希特勒也成為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8月19日,此法案在德國全民公投中獲88%的選民認同,但違反了威瑪憲法與授權法案,該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統直至下次選舉,而授權法案特別規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奪總統職權,然而已無人能反對他,希特勒正式實行獨裁統治。在執政期間,希特勒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廢止威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會、自由派基督教會、社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納粹德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一黨專政及獨裁的道路。在納粹德國初期階段,他的經濟措施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對他不滿的評論,一般是針對二戰爆發後,他與德國的國策。納粹的政策鼓勵婦女生育並留在家。在1934年9月的對國家社會主義婦女組織的演講中,希特勒認為「德國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園。」希特勒監督了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建設工程,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然而這些並未對威瑪時期的大量失業有具體成效,薪資略有減少,但生活費用比二戰前增加了25%。希特勒政府還贊助建立巨大宏偉的建築,與國家首席建築師施佩爾確立希特勒對德國古典文化的重新見解。1936年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希特勒開幕。希特勒也給予過大眾金龜一些設計點子。希特勒的種族淨化政策的基礎來自法國人阿瑟·德·戈平瑙的優生學、種族主義及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在納粹德國得到全面的推展,以經濟理由將不具生產力的人口以各種方法處理掉,以阻止他們繁衍後代,並要求每個國民都必須保持強健的體魄。納粹希望通過此舉,實現其創造一個優等民族(德語:Herrenrasse)的夢想,這樣的優秀種族是不容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國國會便通過了對各種遺傳病病患以及嚴重酗酒者進行外科手術絕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納粹黨在德國推行《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將數十萬名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強制絕育。該法詳細列出要針對的一系列遺傳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遺傳性癲癇、精神分裂症、遺傳性失明或耳聾、嚴重遺傳性身體畸形,還有酗酒。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項法律中又強調對「傷風敗俗者」的處理,規定要對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強制絕育。生理殘疾的兒童因此成為T-4行動最早的受害者。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地屠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除了極少數免於此難。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除了毒氣、許多人死於飢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還包括部份波蘭人、吉普賽人、共產黨員、異議份子、抵抗組織、同性戀、肢體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精神病患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及基督復臨派信徒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據知希特勒從無巡視集中營及公開談論屠殺的明確詞語。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是由納粹領導高層希姆萊與海德里希在實行計劃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無希特勒授權大屠殺的明確命令文件,但已有文件表示他批准了在波蘭及蘇聯的別動隊指示,且瞭解他們的行動。為了使最終解決方案更有統合性的實行,在1942年1月20日柏林附近舉行萬湖會議,十五位官員舉會,由海德里希領導,艾希曼負責會議記錄和資料準備。會議記錄提供了大屠殺最明確的證據。1933年2月3日,與德國軍方領導階層會晤,希特勒提到「將征服東方的『生存空間』並加以無情的『德意志化』」作為其終極的對外目標。1933年3月,主要論述由時任外交部次長Bernhard Wilhelm von Bülow所提出,包含德奧合併、恢復1914年時的邊界、反對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拿回失去的殖民地及德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1930年代,在希特勒的「和平演說」中,他強調政策的和平目標與有意在國際條約下運作。1933年首次內閣會議,希特勒使軍費開支超出失業救濟的花費。在1933年10月,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外交部長紐賴特表示法國的國防需要將成為德國外交的主要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拒絕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雖然英、法以及國際聯盟對此予以譴責,卻未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允許德國海軍的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45%。希特勒說到「這是他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他相信這是德英聯盟的開始。該協定簽署前並未知會法、意兩國,又撇開國際聯盟的運作,且明文簽定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1936年1月,希特勒已計劃在1937年指示德軍進駐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1935年,法蘇兩國剛簽定法蘇互助條約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而義大利正忙於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無法顧及霍爾-賴伐爾協定所定的斯特雷薩陣線,希特勒將計劃提早1936年3月,另外1935年至1936年德國的經濟處於危機之中,故須有對外政策轉移焦點。1936年7月,西班牙將軍、長槍黨領袖佛朗哥請求德、意兩國援助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允諾並指示了三個主要的軍事行動干涉西班牙內戰。同月下旬,希特勒批准了Feuerzauber行動,他調動20架三引擎Ju-52運輸機與6架護航機和85位德國飛行員搭上烏薩拉莫(Usaramo)號以及調派德國軍隊駐紮在西班牙及摩洛哥等地。9月下旬,希特勒又再次發動奧圖行動,運送了超過24台的輕坦克、高射炮及無線電設備。德國指揮官Alexander von Scheele更將Ju-52運輸機改造為轟炸機。至同年10月前,已有大約600至800名德國士兵在西班牙,希特勒最大一次也是最後的行動則是禿鷹軍團。最初在1936年11月,希特勒運送了3500人的軍隊參與戰鬥又提供92架戰機給西班牙國民軍,禿鷹軍團的行動直至1939年5月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取得政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希特勒認為所有德意志民族應置於一個共同國家的統治之下,而德奧合併也是希特勒向外擴張領土的第一步。19世紀,德國尚未統一前所提出的大德意志因普奧兩強相爭及奧匈帝國為多民族國家難以實現,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也確定了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1938年初,希特勒鞏固了自己的內部權力後,便準備對外實行長期性領土的擴張。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2月12日於德國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會面,被要求開放對政黨的限制、給予完全政黨自由並釋放被關的納粹黨員及讓他們參與政府,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許士尼格被迫答應並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夸特等人加入內閣。許士尼格只得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3月10日,希特勒宣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1日,希特勒對許士尼格發布最後通牒,無論有無回應,希特勒已命令軍隊準備進入奧地利。許士尼格最後向國外求援,但英法皆無任何動作,當天晚上他辭去了總理一職。最初奧地利總統威廉·米克拉斯拒絕任命賽斯-英夸特為新一任總理,但在維也納的納粹黨人開始攻佔且囚禁政府官員時,米克拉斯只得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並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德意志人的古老土地將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併吞同為德意志人的奧地利成功後,希特勒對準了以德裔為主的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1938年3月3日,英國駐德大使與希特勒會談表明英國主張以國際聯合開發非洲殖民地換取德國承諾不發動戰爭以擴張領土,但希特勒對東歐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比聯合開發更感興趣,並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所失去的非洲殖民地應回歸德國而非聯合開發,因而拒絕了英國主張。希特勒對於英國企圖以非洲領土強加德國在歐洲不利相當惱火。希特勒最後表明他寧可用20年等待前殖民地回歸也不同意英國換取和平的條件並終止了此次會議。1938年3月28、29日,希特勒在柏林密會了在蘇台德區的德裔政黨「家鄉前線黨」,同意以不被布拉格當局所實行的蘇台德區自治為理由換取德軍的侵略。1938年4月,向匈牙利外交部長表明,「不管捷克政府同意與否,他會一直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只有從事破壞行動才能使捷克政府加速垮台。」有人認為,希特勒不覺得蘇台德區的議題有什麼重要性,只是為了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藉口。
希特勒計劃在捷克邊境建造大量軍事建築物,鼓動蘇台德人暴動,最後以家鄉前線黨與捷克當局的糾紛作為侵略理由,以快速的數天內的軍事行動在其他國家介入前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要求德軍盡可能在秋天到來前將德國西面國境的齊格菲防線完成,並將侵略行動選定在1938年9月底或10月初。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開始謀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在戰爭似乎即將爆發時,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開始向希特勒會談蘇台德區問題。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暴露在德國大軍之前。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伊米爾·哈克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終於在15日凌晨會見並告訴哈克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四時,哈克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進軍並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英國首相張伯倫大為吃驚並開始防止希特勒之後的擴張行為。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簽訂為「鋼鐵條約」。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與日本方面於1936年11月25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1938年2月希特勒必須解決遠東外交困境,在中日戰爭中,選擇持續與中國自1910年代建立的中德關係或與日本結合新聯盟。在當時的軍隊強烈支持與中華民國持續友好關係,中德關係獲得外交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與戰爭部長維爾納·馮·勃洛姆堡(被稱為「中國遊說團」)的支持,他們試著利用外交政策使歐洲遠離戰爭。但兩人在1938年初期則被希特勒解職,希特勒任命里賓特洛甫為新任外交部長,他支持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繼而希特勒終止了中德關係,選擇了軍事上較現代化、較強大的日本。在之後的德國議會中,希特勒宣布承認日本所扶持的滿洲國並聲明放棄一戰戰敗在太平洋所失去被日本取得的殖民地。希特勒命令終止德國一切對中國的物資與人力上的援助,而中國的蔣中正取消了中德經濟協定作為報復,德國失去了自中國而來的軍需原料,僅能從開放市場取得有限的貨物。1940年9月24日在德國柏林,希特勒、義大利外長加萊阿佐·齊亞諾及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象徵二戰軸心國的確立。戰前,希特勒為改善德波關係,簽定《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意圖藉此減弱法國與波蘭的合作關係,甚至曾想拉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以對抗蘇聯;但另一方面,希特勒又想收回一次大戰德國所失去的領土(特別是分隔東普魯士的波蘭走廊及但澤自由市,希特勒曾說這是「凡爾賽條約中最醜惡的部份」),並利用德國民族主義「解放」這些領土。1938年希特勒想在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建立公路,但遭波蘭拒絕。在併吞捷克斯洛伐克後,波蘭人懷疑希特勒的企圖。另外在1939年3月31日英國反應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宣布英法將支持並保證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希臘及土耳其的獨立。4月6日英國與波蘭簽軍事協定。4月28日希特勒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及英德海軍協定。1939年初雖然希特勒已計劃用軍事行動來解決與波蘭的領土糾紛,但為避免入侵波蘭將蘇聯捲入戰爭並導致德國兩線作戰,8月23日指派里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與史達林會晤並簽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與蘇聯共謀瓜分東歐。而8月25日波蘭分別與英國、法國簽定共同防禦的軍事聯盟。同時希特勒命令黨衛隊首腦海因里希·希姆萊製造入侵波蘭的藉口,最後於9月1日發動戰爭,德軍大量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很快地就擊潰尚未動員完成的波軍,此類迅速而獲得勝利的戰爭形式被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稱作「閃擊戰」。在發動進攻後的第3天,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此事完全出乎希特勒意料,當德軍主力部隊於東線戰鬥時,西線面對英法兩軍的部隊僅有對方的一半,但盟軍並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僅法國發動薩爾攻勢以作為支持波蘭的象徵性行動。在波蘭戰役結束後,約有半年時間無大規模戰事而這段時間被稱為假戰。1939年10月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與希特勒討論將挪威拿下,作為海軍基地的可能,也可藉此與英國對抗,但陸、空軍對此不感興趣,而希特勒則注目在陸上行動如低地三國。1939年12月由於發生奧克拉馬號事件,英國有可能搶先佔領挪威、切斷德國戰爭機械必備的鐵礦礦源,於是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準備入侵挪威計劃,並打敗盟軍佔領該地。1940年春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占領丹麥和挪威。希特勒原先希望在英法的默許下,快速完成侵略以恢復和平。希特勒打算先以西線為東線戰事的先前步驟,以避免一戰時德國兩線作戰。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希特勒的求和,12日法國跟進。而德軍開始準備作戰計劃,隔年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向英國撤退。6月14日巴黎淪陷。法國貝當元帥用廣播向法國人民表明他將向德國提出停戰協議。希特勒選擇了1918年時德國向法國投降的貢比涅作協議的簽署地,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希特勒原本希望英國能夠對其談和,並允許它保留帝國,在宣稱「理智的呼籲」下,邱吉爾斷然拒絕談和。希特勒才開始準備入侵英倫三島的海獅行動,但英國所具有的海上優勢過於強大,遠非德國所及,必須先取得制空權才有可能,希特勒於是命令赫爾曼·戈林發動不列顛空戰,但一直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在一次偶然下,德軍所投擲的炸彈炸到了英國市區,英軍也施以報復性空襲,而後戈林的戰略從消滅敵人戰鬥機的有生力量轉為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考文垂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轟炸,意圖瓦解其作戰意志,但因為空軍損失慘重而失敗。隨著時間過去,英軍的戰鬥機部隊數量已達到高峰,加上秋季的到來使得海況不佳,德軍已無實施入侵的可能,希特勒宣布海獅計畫無限期推延。盟友墨索里尼欲重建羅馬帝國,故著眼於地中海的希臘與北非,1940年8月8日決定入侵受英國保護的埃及,之後在盟軍的羅盤行動遭受嚴重打擊,1941年春德國發動向日葵行動以援助義大利。另外義大利在1940年10月在未告知德國情形下發動了對希臘的戰事,並且在希臘-義大利戰爭受到挫敗。11月4日希特勒得知英軍已進駐希臘所屬的克里特島及米科諾斯島後,決定介入希臘戰事以瓦解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國親德派政府被親英派政變成功,希特勒召集緊急會議,於4月6日對希臘與南斯拉夫發動進攻,巴爾幹戰役的發生推遲了日後巴巴羅薩行動的發動時間。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希特勒曾妄圖在6至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1941年12月2日德國入侵蘇聯達到了高峰,離莫斯科僅餘24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之後蘇聯軍隊將德軍擊退超過320公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4天後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共有22個德軍師團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3年盟軍登入義大利西西里島,墨索里尼倒台被軟禁,希特勒命令特種部隊成功營救,並在北義大利扶持墨索里尼建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年夏天蘇德戰爭局勢逆轉,蘇聯發動了大反攻。
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險遭刺殺。1944年之後戰場的急劇變化,使得一些德國國防軍軍官試圖以刺殺希特勒,發動政變的方式,尋求對德國最有利的結局。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召開軍事會議,史陶芬堡上校以開會的機會,偷偷放置了一枚定時炸彈,是為7月20日密謀案。炸彈爆炸時因巧合未能直接殺死希特勒,但對他的神經和聽力造成了巨大影響,而密謀案也因此失敗,希特勒發動了大清洗,超過4,900人因涉案而被審判有罪並被處以極刑。此後希特勒的身體每況日下,並對國防軍更加的不信任,如1944年底希姆萊擔任上萊因集團軍總司令及1945年卡爾滕布倫納擔任南德武裝力量總司令等,將不諳戰事的黨衛隊高官擔任指揮官。1944年底於東方戰線的蘇聯紅軍已將德軍擊退回中歐。在西方戰線的突出部之役作戰失敗,希特勒認知到德國大勢已去,但拒絕德軍撤退。他仍對與英、美和談保持希望,在羅斯福逝世後更為加強。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布海軍元帥鄧尼茨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伊娃·布勞恩的親戚,企圖叛逃的衛隊長菲格萊因。4月29日,希特勒與伊娃·布勞恩舉行婚禮。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伊娃·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蘇聯士兵在希特勒藏身的地下掩體附近發現了疑似希特勒的屍體。一說,後經由法醫、專家及相關證據確認為希特勒的屍體。另一說希特勒屍體下落不明,有歷史學家質疑希特勒自殺說是納粹德軍杜撰。2000年,俄羅斯公開聲稱是蘇聯特工在柏林地堡找到的希特勒頭骨,但經美國考古學家貝蘭托尼檢驗後,證明該頭骨屬於女性,實屬造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首席檔案主管Василий Кристофоров將軍在2009年12月7日接受俄國國際文傳電訊社訪問時,首次證實依據現存的機密文件顯示:前蘇聯克格勃的主管尤里·安德羅波夫,徵得前蘇聯共產黨領導階層的同意,以最高機密下令執行代號「The Archives」行動,銷毀希特勒、其妻子伊娃·布勞恩,以及納粹德國宣傳主管約瑟夫·戈培爾全家人的遺體,以免其遺體葬身處成為納粹支持者朝拜的聖地。希特勒等人的遺體在1945年5月2及5日被蘇聯軍隊發現,6月蘇聯軍隊將其埋葬於拉特諾鎮外的森林中;八個月之後,即1946年2月21日,秘密移葬到馬格德堡的蘇聯的軍事基地。然而1970年3月,蘇聯決定撤離此軍事基地並移交給前東德的平民機關,此秘密埋葬地點便可能被發現,因此計畫將其遺骨銷毀。此項秘密行動,由駐在馬格德堡的KGB人員於1970年4月4日執行,將其遺體自墓穴中移出,在距離馬格德堡11公里的舍納貝克鎮外露天焚燒,之後磨成粉末,集中丟入畢德瑞茲河。為證實希特勒的死亡,焚燒所剩希特勒的顎骨,現存於俄國聯邦安全局檔案室,而其頭骨殘骸存於俄國國家檔案室,此外沒有任何遺體殘存於世。有關歷史資料都認為他在蘇聯紅軍攻入德國柏林以後,於1945年4月30日服毒並開槍自殺。但是阿根廷作家、檔案學家阿貝爾·巴斯迪在其所著的《希特勒在阿根廷》中卻認為,希特勒在1945年花了大約相當於1000億美元的黃金贖得性命,攜帶妻子伊娃成功地從柏林逃走,並且在阿根廷隱藏多年,直到1964年75歲時才死去。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的記者為此曾經專門採訪了阿貝爾·巴斯迪。另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1月25日報導,巴西馬托格羅索州首府庫亞巴市新聞系研究生西莫尼·雷內·格雷羅·迪亞斯在新書《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與死》中挑戰傳統觀點,認為希特勒沒有於1945年4月30日自殺在柏林地堡中,希特勒實際上假死逃生,其逃到馬托格羅索州的一個村子化名生活,最後於1984年在巴西與玻利維亞邊境小村去世,終年95歲。迪亞斯宣稱,她有希特勒與卡廷嘉的合影可以證明自己的理論。迪亞斯還稱,希特勒80來歲時曾前往巴西庫亞巴市醫院做手術,但被一名波蘭修女認出,並要求其離開。隨後,這名修女受到上級訓斥,稱希特勒就醫獲得了梵蒂岡當局的許可。迪亞斯說,希特勒之所以選擇前往巴西定居,是因為他的梵蒂岡盟友曾給他一張藏寶圖。但是,外界普遍表示質疑該研究觀點。首先,書中照片模糊,尤其是關鍵的面部,根本無法辨別五官。其次,書中多處史料被指不正確。例如,作者在書中寫到的萊比錫是希特勒最喜歡的作曲家巴赫的出生地,然而實際上,希特勒最崇拜的作曲家是華格納,況且,巴赫的出生地也不準確,應該是艾森納赫,萊比錫是其後來生活的地方。這些信息的失實也為此書的可信度打上問號。一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希特勒死亡的證據不充分。大多數人認為,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開槍自盡,妻子伊娃·布勞恩服用氰化物,死在他身旁。這也是源於希特勒的保鏢米施的說法,他是最後離開地堡的德國軍人,也是目睹希特勒自殺的人中最後一位離世者。儘管爭議頗多,但是諸多巴西學者均認同迪亞斯這一理論。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稱希特勒死亡的物理證據不充分。1993年,俄羅斯當局對希特勒之死的官方報告出現改變,聲稱莫斯科存放著能證明希特勒之死的物證:一個據稱沾有希特勒血跡的沙發、希特勒的部分下顎骨,還有一塊頭骨。2018年5月,根據媒體報導,法國有一組研究人員獲得俄羅斯方面授權化驗希特勒牙齒與頭骨碎片,確認希特勒已經於1945年自殺身亡,研判他可能是服食氰化物及開槍雙重自殺。在希特勒的出生地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有一石碑標記: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FÜR FRIEDEN FREIHEIT
UND DEMOKRATIE
NIE WIEDER FASCHISMUS
MILLIONEN TOTE MAHNEN語譯: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法西斯永不再現,數百萬人的死提醒著我們。希特勒是在奧地利出生,故在天主教教義的雙親下成長,自幼受洗。但自離家後就無參加過彌撒及領聖餐。希特勒在趨近自己的目標方面上贊同新教的觀點。同時,他採用了一些要素在他政治制度上,如天主教會的層級組織、儀式及口號。自徙至德國之後,希特勒並無離開教會或拒絕給付宗教稅,在名義上因此歷史學者史格文-歌路(Steigmann-Gall)認為希特勒可能是個天主教徒,然而他也指出名義教徒在信仰虔誠度是不可靠的。在公共場合,希特勒常讚揚基督教傳統、德國基督教文化,並公開宣稱信奉反猶的雅利安人耶穌信仰。在他的演講及書籍,說明了基督教與他反猶思想中心的關係,表示「身為一個基督徒,有責任讓自己不受欺騙,但我有責任是作為真理和正義的戰士。」希特勒的私下談話,說明他是一個基督教的批評者,表示這宗教只適合奴隸,雖然希特勒欣賞教廷的權力,但嚴重敵視他的學說。希特勒覆倡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Julius Streicher)對基督教在創立時與猶太人聯手的說法攻擊天主教。約翰·S·康威(John S. Conway)及部分歷史學者質疑希特勒持有與基督教會的根本對立面,在希特勒私下談話的多個來源大大降低它們的可信度,赫爾曼·勞施寧(Hermann Rauschning)的希特勒的談話被大部分歷史學者認為是杜纂的。然而在與德國教會的政治關係上,他立刻採用了「合適他的政治目的」的策略。希特勒的具體計畫,在掌權之前摧毀國內的基督信仰,希特勒青年的領袖曾說道「基督教的毀滅被明確認知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目標」,但從一開始,衡量這種表達極端立場是不可行的,直至戰爭結束也無法消滅基督教的影響力。希特勒有段期間向德國人推行「正向基督教」宗教系統,消除他所反對的基督教傳統及融合了種族主義的元素。然而直至1940年,他放棄推行包含正向基督教的整合宗教構想。希特勒維持著「宗教中的恐怖主義」,簡單的說明,是猶太人的信條在基督教普遍化,而他的效果是在人們的思想散播了煩惱。」希特勒曾說:「我們不想要有其他高於德國本身的神袛,必要性在於擁有對於德國的狂熱信仰、希望與愛。」一些作家認為希特勒與其他納粹理論者相較,並無堅持秘傳的思想、神秘主義或亞利安秘學(Ariosophy),希特勒在著作《我的奮鬥》中嘲弄這些信仰。儘管如此,其他作家相信希特勒年少時受到深刻的影響,特別在他的種族觀點上,如活躍的德意志人優等種族的神秘活動中的具神秘色彩的反猶雜誌《Ostara》,相信該出版商藍茲·馮·李班費爾斯(Lanz von Liebenfels)的主張,並誇獎他的成果。歷史學者對此可信度有不同的看法,尼古拉·古德里克-克拉克(Nicholas Goodrick-Clarke)認為藍茲的說辭可靠,布里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公開了問題和伊恩·柯蕭(Ian Kershaw)則是極度懷疑。他被認為曾患有腸躁症、皮膚損傷、心律不整、亞斯伯格症候群及甲基苯丙胺成癮。他有牙齒上的問題,他的私人牙醫胡戈·布拉希克(Hugo Blaschke)曾表示1933年他曾為希特勒的上顎裝了一個大的牙橋,又於1944年11月10日進行救治嚴重牙疼的感染而切除其部分牙橋的手術,報告另說明其患有鼻竇炎。在1930年代早期後,希特勒大致上遵行素食飲食,雖然偶爾食肉。馬丁·鮑曼為希特勒在貝格霍夫(Berghof,近貝希特斯加登)建造一個溫室以確保在戰時提供新鮮蔬菜與水果。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曾於2016年12月19日播出一部紀錄片。在紀錄片中揭秘德國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其實是個「癮君子」,其吸食的毒品多達74種。他甚至將毒品當作藥物提供給士兵,用來提神。據報道,該紀錄片的內容基於美國情報機構一份長達47頁的檔案。檔案顯示,二戰期間,希特勒患上憂鬱症,曾服用過包括冰毒在內的74種不同的毒品,以獲得精神愉悅感。1936年,希特勒因胃痙攣向特奧多·莫雷爾醫生求治。莫雷爾給希特勒開了一種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劑,其中含有毒品,讓希特勒開始藥物上癮。在莫雷爾成為希特勒的私人醫生的數年時間裏,莫雷爾給希特勒開了嗎啡、冰毒等多種毒品和興奮劑。為了中和興奮劑藥物效果,莫雷爾又給希特勒開了更多的鎮定劑。隨著時間的推移,希特勒對這些藥物和毒品產生嚴重依賴,並陷入惡性循環。1943年,希特勒陷入吸毒的困境難以自拔。當年夏天,希特勒在與墨索里尼會面之前吸食了冰毒引起亢奮,導致在會談中咆哮了兩個小時。1945年4月在柏林自殺前,希特勒還注射了一種含冰毒的藥物。發現這些檔案的美國收藏家帕那戈鮑洛斯說,「莫雷爾就是個庸醫和騙人的商人。他是一個沒有執照的獸醫。」希特勒是個講究健康與自律甚謹的人,他不吸菸、基本上不太飲酒,偶飲啤酒,極少飲用烈酒。一般時候,他的飲料是淡茶、牛奶與熱巧克力。他尤其反對吸菸。不過希特勒少年時菸癮相當重,多時一日可抽至四十支菸,後來因覺得太浪費金錢而戒菸。在當政時,希特勒由學者口中得知吸菸對於健康的危害,基於保証國民健康的立場,他提倡納粹德國的禁菸運動。據傳希特勒痛斥過他的情人伊娃暗自抽菸的行徑。他甚至承諾,給他周遭成功戒菸者一隻金錶。根據許多目擊者表示,在希特勒自殺後,竟然有許多軍官、助理及秘書們立刻在元首地堡抽起菸來。希特勒曾公開說明,自己身為男人卻無家庭生活,而完全致力於他的政治使命。他於1920年代有未婚妻Mimi Reiter,之後有個女友伊娃·布勞恩。他有個關係親密的姪女吉莉·拉包爾,部分評論人宣稱兩人具有性關係,但並無證據。依約翰托蘭(John Toland,他的書A.H.: a Definitive Biography),希特勒經常以追求者的方式拜訪吉莉,並限制她除了與希特勒自己一起外的活動。這三個女性曾自殺(其中兩個人成功),而使希特勒被政敵奧托·斯特拉瑟懷疑是個戀物癖,但Mimi Reiter否認了這些說法。在戰時及戰後的心理學者提供許多對希特勒的性心理解釋,一些理論家聲稱其與英國法西斯主義者Unity Mitford有關係。時任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前任參謀總長路德維希·貝克、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Franz Halder)、維茨勒本(Walther Otto Dietrich von Witzleben)、伯魯克道夫(Walter Graf von Brockdorff-Ahlefeldt)及軍需處長、柏林警察局長等人。他們已約定於1938年9月14日下午8時,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時舉事,逮捕希特勒。在他們萬事俱備之後,忽然於計畫逮捕前四小時得知,英國、法國兩方領袖已對德國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讓步。希特勒被視為民族英雄,這些德國將軍不希望違背民意,於是終止計畫。1944年之後,戰場的急劇變化使得一些德國國防軍軍官試圖以刺殺希特勒,發動政變的方式,尋求對德國最有利的結局。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穴召開軍事會議,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以開會的機會,偷偷放置了一枚定時炸彈,是為7月20日密謀案。炸彈爆炸時,因巧合未能直接殺死希特勒,但對他的神經和聽力造成了巨大影響,而密謀案也因此失敗,希特勒發動了大清洗,超過4900人因涉案而被審判有罪並被處以極刑。參加政變的人包括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路德維希·貝克上將、埃里希·赫普納上將、卡爾·格德勒(萊比錫市長)、梅爾茨·馮·基爾海姆上校、阿爾弗雷德·台爾普神父等等。埃爾溫·隆美爾元帥和京特·馮·克魯格元帥都被指牽涉其中,最後兩人被迫自殺。魏瑪共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魏瑪共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影視作品

資料回報
感謝您的回報,神搜探員將近快審核並修正資訊。
您目前所在的頁面 - 演職人員Adolf Hitler
回報屬性
問題描述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